新兴产业的投资是有规律的通常当一个产业的技术发展到走下坡路的时候,就需要有新兴的替代性产业出现。当这个替代性产业出现的初期,金融资本进行先期投资,把这个产业炒热,然后把他投资的企业推向股市,金融机构因此赚钱并脱身。而最终接盘的实体经济,具体的企业,并顺势推出一个新的替代落后行业的新兴产业。
当然,这里面需要看清两个问题,第一,金融资本需要的投资中赚取利润,至于实体经济接盘后能否继续盈利,则不是金融资本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实体经济必需考虑清楚的问题。第二,当一个国家对于一个产业拥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的情况下,这个国家希望炒热这个产业,让全球都向这个产业投资,以加大本国在这个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但是没有资源优势的国家需要考虑的自己是不是要跟风。
全球汽车产业有三大基地,一是欧洲,二是美国,三是日本。其中,欧洲在发动机和底盘系统方面都拥有明显的优势,美国早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已经过论证,认为美国汽车工业未来没有竞争优势的日本汽车工业的技术实力比美国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美国曾经将白色家电转移给日本,而自己在金融、IT领域发展占得了先机。汽车工业方面,美国也曾想将日本引入歧途,声称电动车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当日本研究电动车的时候,福特、克莱斯勒纷纷宣布退出电动车,不在电动车领域进行研发投入。没想到日本将电动系统和传统的发动机进行结合,搞出了混合动力汽车。尽管日本在乘用车柴油机方面没有优势,汽油机方面并不领先,但混合动力车的能耗水平可以比肩欧洲的柴油车。而混合动力技术的呈现,不只给日本汽车工业找到另辟蹊径的技术路线,也让美国人看到曙光,全球降低碳排放的呼声中,电动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美日正是这种战略背景下大肆炒作电动车的而在这场大游戏中,中国处于什么位置?扮演技术先期导入时金融资本的角色,还是中后期产业资本的角色?用投资的眼光看待电动车产业,与他国相比有什么竞争优势吗?这是要的战略产业吗?或者政府补贴三年后,可以在全球电动车产业中占有什么特殊的优势—能够支撑大国经济的产业优势? 呼吁上电动车的声浪中,最能抓住消费者心的电价问题,即用现在民用电的电价计算车辆行驶百公里的花费,而这个电价是没有充电系统支持情况下的电价。当电力公司投资一套充电系统后,谁来为这套充电系统买单?当然是消费者;谁来为支撑这个系统的服务买单,当然是消费者。那时的电价与今天的电价应当不一样,否则电力公司的利息如何回收?这里要从新算的一笔账是以新的电价来计算使用成本,再加上政府的补贴,由此换来的节能划算吗? 三年之后,能否看清这个补贴的战略方向是否正确?继续投资下去,中国是否能够取得战略优势?
战略选择的思路 电动车作为汽车技术的一个分支,中国人当然是要参与研究的这也为新能源的选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路径。而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来考虑问,决不能简单地看着汽车尾管和一些表面现象考虑问题。 全球能源紧张的今天,中国自然要从战略角度去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但是任何战略产业的确定,必需首先考虑到中国是个大国,资源水平如何?技术掌控能力如何?全面评估平安和环保问题。尤其要用全球经济的眼光去审视,选择这个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或者战略优势地位?不是中国没有实力投资一个战略性产业,而是要考虑这个产业与其他战略产业的发展取向是否存在矛盾?这个诞生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竞争优势的坚持问题,大国经济决不能受制于人